关于《管理的实践》

其实在这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校中的管理课程,抑或是额外的项目管理、敏捷开发等课程,在教材或者案例中都会提及彼得·德鲁克所说过的话。很可惜的是直到现在才真正入门了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所构建的管理学知识。得知这本书是因为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余亮老师的一档节目《从书说起》。其中一集的标题和封面非常让我想知道余亮老师是通过哪本书回答这个在2019年特别有话题性的事件。这集的标题是《遇到一个会管理的好领导,才是真正的“福报”》。遗憾的是余亮老师并没有给出他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解答,但很幸运的是我收获了这本书。

视频的刚开头,很多人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管理不是领导的事吗?余亮老师的回答是:每个人都需要判断自己的领导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他作为一位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从这本书中收获的是:如何做判断,如何判断他人,判断自己,判断事情,判断问题。正如德鲁克先生在序中所说的,他希望通过尽量简单通俗的语言让读者能深刻理解管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显然,这本出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著作不仅成功帮助了全世界的管理者和企业,也帮助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并且至今都非常受用。德鲁克先生使用了丰富的实际案例来解释他的理论,几乎穿插在书中的每一章节。例如余亮老师提及的“西部铁路恐怖案件”,“每天早上谁下楼买咖啡”和“IBM”的创新等。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二战后某国如何保障就业的例子。这个故事讲的是由于战后经济崩溃,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除非企业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否则严禁雇主解雇正是员工。这本是一项最直接的保障就业的方式,可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这个政策,导致企业或者公司不敢雇佣员工,从而放弃了许多拓展市场、企业规模的机会。当我们对问题做出应对措施时,需要从目标入手,并且需要衡量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直观的认为从方法上最直观的方案就是最有效,有时可能会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当然,从这本书中我所收获的不止是管理学的入门知识,我想更多的是其它方面的感悟。

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如何思考问题。首先,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的“目标管理”,分析问题需要抓住核心,思考需要围绕问题要解决的目标。其次,应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正如在谈论企业的管理时,应当从企业、管理者、员工三方面进行剖析。我想如果以后有人问我项目管理是什么时,我应该会从对企业、项目以及项目成员等角度进行回答。

第二个启发是回答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大家非常习以为常的问题:为什么要工作?在这之前,我所接触到的同事、朋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无一不是为了收入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但德鲁克先生非常明确地帮我从内心深处挖出了想要的答案:工作不只为了物质收入,还有在职位上发挥所长,建立地位、通过公平的升迁机会实现社会正义以及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再则,因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这本书帮我系统地总结了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需要的能力。管理者最应当具备正直的品格,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力。德鲁克多次强调了诚实正直的品格对管理岗位的重要性。‘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部属,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并且想象力在决策过程尤为重要,由于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但决策人无法在获得所有信息而做出100%正确的决策。因此在基于最重要的信息获取后,决策人应当根据合理的想象制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提及决策,决策(28章)不仅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每个行业每个岗位甚至每个普通人都应当学习。这是一种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最后,虽然现在的我也没有能力完整地阐述开头所说的对去年很火的那个话题的见解,但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不少对于这方面的明确表达。在此斗胆引用:

  1. “一个人如果‘只为公司而活’,那么他的人生实在太狭隘了”
  2. “管理者受企业委托管理,同样应当履行其社会责任”
  3. “针对每个政策和每个决定,企业管理者都应该自问:如果产业界的每个人都这么做,大众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这种行为代表一般的企业行为,会对社会大众产生什么影响?”
  4. 企业对社会的其中一个责任:“不可以对公民不当施压,要求员工绝对的忠诚”
  5. “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
  6. 等等。

当提及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时,德鲁克先生的看法是:“设法让能增进公众利益的事情也成为企业的自我利益”。我想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企业本身,还有国家、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所造成的结果的严重性。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为自己的理想生活努力,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至此,我已看完了《管理的实践》的中文版本,接下来我将继续阅读这本著作的英文原版,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想法。

下图是我整理的书中主要内容的概要。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