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罪与罚》

其实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最近让我重新翻起这本书是因为另外一本诺贝尔文学巨匠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虽然这是一本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故事,但旧时代俄国的文学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不断吸引着我。

这本著作的灵感来源自当时的一起发生在法国的诉讼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主办的杂志上发表了对这起案件的看法:“卑劣的天性和对贫困的畏惧,使他变成一个罪犯,而他竟把自己说成是自己时代的牺牲品”。我想这也是他对《罪与罚》这个故事的主观说明。但在第一遍阅读此书时,直到我读到这本书的第六章(本书包含了六个正式章节以及尾声部分)之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我的内心一直不相信主人公是出于如此错误的且直接的观念。这种观念指的是书中所描述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提出“超凡的人”与“平凡的人”的理论。我想可能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书中第一次描写罗佳对他的这种想法的内心感受是对于自己能有这种可怕的想法并且已经想了一个月感到“肮脏,下流,卑劣”。可与此同时他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引导去将这种想法变成现实。而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他同样在自首和苟活之间摇摆不定。这让我觉得主人公可能是出于可能是出于其它更深层次的想法才会如此反复。可我未曾注意到的是,主人公的名字拉斯科尔尼科夫,俄文愿意是“分裂”,指具有分裂的性格。他不止善良,而且邪恶。第二,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曾有过这种矛盾的想法,却不敢正视一个同我有一个想法的人竟会做出如此卑劣的行径。主人公所发生的故事就像是自己犯下的错,因此想拼命为自己辩解。有趣的是,最近深受大家喜爱的罗翔老师在前些天也做了一次关于这本书的分享,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非常自我的时候。另外,当谈及这种“超人”主义理论时,大家总会想起尼采,可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尼采提出精英超人理论前就已经面世。其实有关这一类的话题常出现在各类动漫中,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当年风靡一时并引起巨大讨论的《死亡笔记》,这是一个讲述在现实世界中一位男孩获得了一本一旦写上名字就会导致死亡的笔记,并借此笔记杀死那些逃避法律制裁的罪犯的故事。显然,从一开始的主观视角来看,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事实上这早已无视了人类的基本道德法则,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拥有决定其他人生死的权利。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近几年十分火爆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但相比之下,《罪与罚》的故事更贴近现实,更能让我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偏执和错误。因此,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让我意识到“超人”理论的谬误(至少虽然我曾有过类似想法,但始终认为社会基本道德是无法违背的),而是生而为人,对于理想的执着可以是偏执的,但在付出实践的过程中切勿忘记那些关心和愿意为你付出的家人和朋友,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是毫无意义的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第一章和第六章,这章分别主要描述了罗佳(主人公的小名)在实施犯罪前以及认罪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书中的每个主要角色的刻画。正如此书的译序中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书中的非凡功力体现在人物刻画上。因此,我想主要基于这两章的内容,从我的主观视角讨论其中几个我最印象深刻的角色。

马尔梅拉多夫

九等文官,马尔梅拉多夫,俄文原意是”水果软糖“。他认为贫穷和酗酒并非罪恶,而行乞却是。理由是乞讨是对自己人格的出卖,精神的侮辱。但于此同时,因为他对自身以及家庭的不负责任,导致他与前妻所生的大女儿索尼娅被迫获得“黄色执照”来赚取支撑全家的生活费,并且水果软糖还从她那索要金钱用来继续喝酒。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马尔梅多夫的形象从很多方面的矛盾点中被刻画得十分可怜却可恨:他爱自己的女儿,但他却宁愿让自己的女儿做出比行乞更加罪恶的同时出卖精神和肉体的事情;他爱现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却每天只能给她们带来更多的物质压力和精神折磨,“一个月前,当列别贾特尼科夫先生动手毒打我妻子的时候,我却酒醉醺醺地躺在床上,难道我就不感到痛苦吗?”、一边夸赞着自己的妻子并且深受苦难一边拿妻子的物品换酒。他“总是尽力设法为自己辩白,如果可能的话,甚至试图博得别人的尊敬”。可能我的目光着实太过短浅,在我看来马尔拉梅多夫的形象是这本书中最令人厌恶的。

拉祖米欣

书中初次对拉祖米欣的描写是:“善良到了憨厚的地步”,“他的酒量大得没谱,喝起来可以不休无止,但他也能滴酒不沾”,“任何失败也从来不会搅扰他内心的平静,任何恶劣的环境似乎也无法使他感到沮丧”。或许他并不能算是罗佳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的存在,一种绝对理想化的人物。因此,在我印象中拉祖米欣是这本书中唯一一个只“活在”书中的人。他与罗佳相识一年半,却愿意为这个自甘堕落并时常恶语相向的朋友牵肠挂肚。不像索尼娅,虽然在书里她是作为“神的信仰”一方的存在,可她所做的事情,例如为了维持家中生计选择出卖肉体,为了罗佳自愿跟随到远东监狱等等,都是来自她所处的社会、她所生在的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作为铺垫。我想,唯一一个让拉祖米欣看起来像“人”的地方在于他对杜尼娅的爱慕之情吧。

波尔菲里

这位负责这起凶杀案的警察局侦查科长的戏份在第六章才多了起来,并且几乎每次都是以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交谈或者对峙的形式出现。在我看来波尔菲里代表着罗佳心中对基本伦理道德的恐惧和对“超人”理论的质疑的一面。

罗佳在事件后依然保持着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想法在某些事件上,包括和妹妹原未婚夫的首次见面(虽然确实因为他的心理混乱导致粗鲁的相处方式)以及还是彼得,陷害索尼娅时现场他的说词等。但他与波尔菲里的每次见面都十分紧张,相比之下,波尔菲里却表现出如常的轻松(可在警局他的办公室中,虽然也是如此,但是最后被男主发现了他也紧张到哆嗦)。过程中一直没有从波尔菲里的角度透露他对罗佳的看法,并且都是从罗佳的角度刻画他内心是如何怀疑波尔菲里看穿这一切的。在作者不断描写罗佳精神上的强烈活动的对比下,以及他们每次交谈的过程中罗佳的愤怒和波尔菲里的圆滑,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担心他说设想的一切会不会像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事件一样正确,还是说他与罗尔菲里的对决只存在于他自己的脑子里。在波尔菲里提出关于罗佳逃跑的可能性时,他自答罗佳肯定不会做出这种事。只有“庄稼汉会逃跑,时髦的教派信徒会逃跑”,因为他们是别人思想的奴隶。与其说是托尔菲里攻破了这起案件,更像是罗佳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的结果。托尔菲里从毫不知情到最终的真相揭晓,他都像是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使罗佳一次次主动透露线索。

维斯德里盖洛夫

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第六章之前他基本上都是在别人的描述中存在的角色,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及妹妹的信里、话语里开始。在罗佳的母亲的信中交代了杜尼娅所遇到的痛苦经历的经过,这让人先入为主的认为维斯德里盖洛夫是个彻底的混蛋。可最后提到正是因为维斯的“幡然悔悟”,才交出了证明杜尼娅清白的关键证据,一封杜涅奇卡为了拒绝维斯的信。维斯真是出于“怜悯杜尼娅”而这么做的吗?一种可能是他原本根本不想让杜尼娅遭罪,因为他是真的爱她。

在波尔菲里直接在他面前表明情况后,罗佳的第一个想法是去找维斯德里盖洛夫,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他将能为自己逃脱责任的最后机会寄托在这个混蛋身上,第二是为了警告他消除对杜涅奇卡的幻想,希望能在最后替妹妹解决这个潜在风险。这次见面没有过多的对罗佳的心理描写,不不像之前见面中那些气愤、憎恶等情绪不断的显露,就算听到维斯德里盖洛夫说起他混蛋的往事以及他和杜涅奇卡之前发生的纠葛。这显然对于通篇故事多数时间都在暴躁焦虑情绪下的主人公显得十分奇怪,如果说真是因为罗佳贪生,虽然说得过去但是这未免显得太低俗。因此在他们整个对话过程中我反而更希望罗佳能像第一次与维斯德里盖洛夫见面时宣泄着直接且饱满的厌恶。

维斯德里盖洛夫可以算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普通读者,从他的角度看待罗佳的行为和想法属于浮于事实最上层的内容,即使他同样偷听到罗佳向索尼娅说述说的真是心理想法和变化过程。维斯将罗佳杀死她们的全部原因描述成抢劫财物,当然这是既定事实的一部分,罗佳在杀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搜寻高利贷老太太的财产和那些抵押品。不过这也是正常人以及现代正常社会对待一件杀人抢劫案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即使杀人犯有多伟大或者多卑微的理由,最终结果永远不可否认。这也是折磨罗佳的其中一个原因,他的心理状态在作为拿破仑和一只蚂蚁之间往复徘徊,而这不断变化的过程正是他本身对于是否有人能凌驾于社会法则之上这个问题的思考。
对于偷听来的罗佳的内心想法,维斯则理解为如果做一件坏事就能成全一百件好事的话,那么这便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尼采)的分类的理解,维斯同样显得浅显且武断,而这只是罗佳在同波尔菲里的辩论中波尔菲里同样提出的疑问观点。最终,他把这些罗佳的自我理论归咎于虚荣心和自尊心作祟并且只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伪天才。

在与杜尼娅说明情况后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案,可条件是得到杜尼娅。面对杜涅奇卡的威胁,他却一直在诉说往日与她相处时自己的感受。对于杜尼娅而言,他所描述的只不过是自己意淫出的情感,但从维斯的回忆中透露的更多的是他心中对美好的杜尼娅的向往。在得到坚定的拒绝后他选择从心里放走她。照着他过往的‘事迹’来看并不像是一个能做出果断放弃的人。在杜涅奇卡丢掉手枪后有一段对维斯的心里描写:“似乎有诗萌东西已下载从他的心头掉下来了,也是这不仅仅是死亡恐惧的重压,而且此时此刻他未必会产生这种感觉。这是摆脱了另一种更悲伤、更阴郁的感觉之后的一种心情,他自己也无法完全弄清”,我想正是因为他体会到了某种心情才促使杜尼娅能在关键时刻逃脱,而这种心情在后面维斯的经历中逐渐揭晓。在阿德里亚诺波尔酒店中的夜晚,维斯做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梦。在前半夜的梦里,梦在温暖美丽的环境中中开始,各式鲜花占据了环境描写的一半笔墨,这些花儿象征着他这一生中所爱慕过的、追求过的、交合过的女人们。但在鲜花丛中却躺着一个心早已破碎的小女孩,这很容易和因为他而遭污蔑的杜尼娅联系起来。维斯对杜尼娅的感情早已超越他所经历的所有女人,可没想到却给心爱的女人带来灾难。第二个梦是关于照顾一个可怜的五岁小女孩,这在他心里是女人们纯洁而又柔弱的象征。在他心生怜悯伸出双手后,女孩却将俗媚和淫秽完全袒露在他面前。可正是这些他往常所沉迷的所享受的,在此时却极其抗拒和反感。过往的经历后,在维斯的心里更奢望的是女人所发出的单纯明亮的光芒。而在追求这个光芒的最后一次尝试失败后,他更想做的是尽早逃离这个充满诱惑而又恶心的世界。最后在阿喀琉斯的见证下顺利地去了美国。他的故事在书中末尾才算真正开始,可结束地十分利落。

拉斯科尔尼科夫

看了两遍后,我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印象“大有改观”。现在我对罗佳的印象是:70%生气+胡思乱想、20%生病+睡觉+胡思乱想、10%善良。

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下我对罗佳“善良”这一品格的看法。首先先把我认为的占最少部分的善良罗列一下:1. 罗佳在送水果软糖回家后离开前给他们一家留下了一把铜币,虽然他马上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后悔,但又想到索尼娅和他们一家的情况,最后还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2. 掏钱为差点被侵犯的年轻姑娘叫马车;3. 去找拉祖米欣的路上喝醉酒在灌木丛中做的梦:孩童的他遇见众人在折磨一只拉着大车的小母马,罗佳对于母马的遭遇十分不忍;以及在别人口中所提及的之前在火灾中救人等等。但在我看来,其中一半的善良并非值得称赞的事情,至少包括全部慷慨解囊的故事。正如书中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以及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出身,他的家庭并非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潦倒。他的父亲早已过失,母亲靠着政府一年发的一百多卢布生活,妹妹因为工作受到误解和诬陷,最后甚至差点被迫嫁给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罗佳自己也只能苟活在一间“船舱”里并且长期拖欠房租。可反观罗佳,他拿着妹妹和母亲挤出来的钱不顾后果地救济他人,甚至施舍给一面之缘的妓女。我当然认为乐于助人是美好品德,也认为那些为了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的人十分伟大值得尊敬。但罗佳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从未考虑过自己周围的人,并且每次的“帮助”都是那么不顾后果的“大方”。难道为了救助别人而理直气壮拖欠房租的人、为了帮助别人而让自己的家人受苦的人、为了帮助别人而连朋友的救助都不值得感恩的人值得值得称赞他的善良吗?

再谈为何我对拉斯科尔尼科夫如此厌恶,仅次于对水果软糖的厌恶之情。这些都是发生在我看完第六章之后的想法。

在卢仁与罗佳的第一次见面时,卢仁为了彰显自己,表达了一段感言。其中他说到:“我仅仅为自己发财致富,实际上也是为大家发财致富”。虽然罗佳和拉祖米欣对他的言论,甚至从根本上来说,对他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好感,但卢仁所表达的这一观点实际上与罗佳不谋而合。罗佳在谈话最后的结论是:“把您刚才兜售的那种理论稍加引申,结论就是:杀人是可以的”。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罗佳将自己视为“超凡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社会现状,让广大民众受益。这表达在他对杀死老寡妇姐妹的目的上,他认为这个对社会毫无贡献的蝼蚁如果能死去,那么那些受她压迫的人们就有了翻身机会。可说到底,在我看来这只是他满足私欲的一个说辞,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尊严,为了家人。并且罗佳在这自圆其说的大道理中越陷越深。

我对他为什么选择只向索尼娅倾诉一切,主观认为是在他心中索尼娅和他一样是在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认为索尼娅是污秽的,有罪的,他们是同一种人。在杜尼娅在罗佳面前提到洗清罪行,罗佳的反应让我失望透顶。他认为“这只是一种笨拙的行为”。“我杀死的事一只可恶的、十分有害的虱子,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一个饱吸穷人献血的吸血鬼,杀了她,四十桩罪都可以赎清,这也能算罪行嘛?”。“我干这件蠢事,只不是过想使自己赢得自立,跨出第一步,筹足经费,然后就用无数的好事来弥补”。此时在我眼里原本不愿相信的一个极端自我的人展露无遗,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而作为他的亲人朋友才是真正可怜的。维斯在他的对比下反而显得富有担当。与此同时有个疑问在我心中产生,为什么他在与母亲交谈时却请求母亲能在上帝面前为他祈祷,他想从祈祷中获得什么呢?既然并不承认自己的罪行,那也没有请求上帝宽恕这一说。

无论杀人的这个想法在罗佳最后的描述中有多么伟大,就像是自己在成为拿破仑的路上捏死一只蝼蚁一般,但其实部分原因总能归结到他的自私和偏执上。在看完母亲的来信后,从他的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妹妹因为母亲的生活和自己的未来而牺牲这一生。可他也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当下自己对这一切的无力,他认为以现在的状态无法兑现对家人的美好承诺,不过我认为这是他“自以为的”。此时玛尔拉梅多夫的关于“走投无路”的问题像是在干燥森林中出现的那一点火星,让罗佳点燃了那个荒谬做法的决心。其实从这方面看来,罗佳和马尔拉梅朵夫的共同点显而易见。他们虽然意识到了当下的困境,却依然沉浸在过往的辉煌中;他们虽然从心里爱着自己的家人,但又无法做出因为家人而努力的进步,更不用说那份决心。所以,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最为自私却又冠冕堂皇的方式,并认为这是“无路可走”时的唯一的选择。


2020年5月23日凌晨2点26分,吃完宵夜后。

关于拉斯科尔尼科的想法和行为我又有了另一种思考方式,这是一道电车难题

关于电车难题的真正了解的时间是在去年其中一门研究生课程,当时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并且已经准备好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的文章,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没写好。言归正传,我所理解的罗佳的想法的前提可以类比成一边是绑着年老体弱并且依靠放高利贷压榨百姓的老太太和一边绑着众多被生活所迫,被社会现状所迫,而且还被老太太欺压的人们,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主人公本人。无论是出于道德主义还是功利主义的角度作出选择的话,其实罗佳的选择可以说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我想罗佳的这一想法前提本身就不成立。首先,如果让电车驶向老太太的话,那么另一个轨道上的人们理应得到拯救。可现实并非如此,上方也提到,造成人们以及罗佳自己的生活困境的根本原因并非由老太太单方面构成,因此即使杀死了老太太也最多只能解决不用还高利贷的这个问题,可困苦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再则,依然是“超人”理论的不适用性。拉斯科尔尼科夫作为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权利从主观选择电车的方向。这也是我对电车难题的大致观点,对我来说这是一道我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书中一些有趣的观点

  • “人在病态中的梦境往往异常鲜明、清晰,并且与现实生活惊人地相似。有时会出现极其可怕的情景,但这情景及整个发展过程却如此真实可信,并且带着一个个如此逼真准确、出人意料而又很艺术地与整个情景十分吻合的细节,以致做梦着即使是像普希金或屠格涅夫那样的艺术家,在醒着的时候也无法构想出这样的细节。”
  • “只要喝一杯啤酒,吃一小片面包干,立刻就会精神健旺,思路清晰,意志坚强”
  • 谵妄: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在仪式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定向力和自我认识障碍,并产生大量的幻觉、错觉。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注意力变差、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睡眠-清醒周期混乱,常常伴随着妄想(例如相信有人要害他)、幻觉(例如看到不存在的东西,过世的亲友)。这是卡斯科尔尼科夫在杀害伊万诺夫娜姐妹且昏睡醒来后的 状态。
  • “胡说八道是人类在所有生物中享有的唯一的特权。胡说八道是通向真理的途径!”
  • “最后便使出了堪称万应灵丹的一个征服女人心的最高明的绝招,这个绝少从不会让任何人失望,而且对任何人都绝对管用,无一例外。这个绝招五人不知,它就是阿谀奉承。” (21世界有一个新的词汇用来形容这种绝招:舔狗)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